青夜當即點頭說道:“屬下領命!”
與此同時,安國公府中正在上演着一出大戲。
傍晚時分,放印子錢的人上門追債。
凌老國公這才知曉,凌其江所欠下印子錢利滾利的已經有六十萬兩了。
此事驚動了整個安國公府,消息不徑而走。
老夫人自請出佛堂,還有餘氏也哭着喊着跑出來要帶着凌其江跟那些放印子錢的人當面對質。
因爲,凌其江這個不算賬之人也覺得那些放印子錢的人詐他,這才幾天,怎麼就要還六十萬兩了?
更可笑的是,凌其江竟然還以爲只要自己亮明身份,那些放印子錢之人得知他真的是安國公府的嫡孫,就根本不敢再獅子大開口。
想不到,那些放印子錢的人根本就是亡命之徒,他們一路來安國公府的路上便鬧得一整條街的人都知曉凌其江欠銀不還之事,府門之外圍着不少看熱鬧的看客,就等着看這些高門大戶家的好戲。
凌老國公幾番詢問,那些人根本不告訴他們的主人是誰。
凌老國公心中也已知曉,這些放印子錢之人雖然是亡命之徒,可他們自己還是有家人的,他們的主人一定會保護他們的家人,要不然誰願意跑出來拼命?!
偏偏老夫人那邊還擺着長公主的架子,不顧守衛們的阻攔,急匆匆的跑出來便指着那些放印子錢的人破口大罵,非說她的孫子是被人陷害的。
被老夫人的手下放出來的餘氏和凌其江也在苦苦狡辯,非要吵着說那些放印子錢的人就是故意爲之,見他們安國公府家大業大,就是想跑過來分一杯羹。
正準備暗中解決此事的凌老國公很是惱火,再加上大房那邊凌權柏急於將安國公府的權勢集於一手,也跑過來攪局,讓凌老國公的臉瞬間黑如鍋底。
想不到自己在府中躺了這麼多年,這些人沒有一個收斂的,這是想讓他活活氣死嗎?!
凌權柏見狀,連忙親自端了杯茶到凌老國公面前。
“父親,兒子特意準備了蓮心茶,正好可以降心火,父親還是先用些吧。”
凌老國公看着面前清亮的茶湯,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凌權柏特意在這個時候提起蓮心茶,不就是想要提醒自己,他和自己纔是父子連心的嗎?
凌權柏這個嫡長子瞞目算計,城府頗深,這便是他根本不得凌老國公喜歡的原因。
雖然凌松柏已經離開安國公府,可外面的人還不知曉,皆認爲安國公府現在有兩位嫡子,凌權柏和凌松柏。
而且這幾日凌權柏日日前去凌老國公的院子跟他聊天,想跟他多親近親近,也好增進父子之情。
想不到凌老國公神情厭厭,根本沒有跟他過多言語,每每說不到幾句便打發他離開,更別提親厚了。
就連元氏親手準備的喫食,凌老國公也只是淺嘗幾口便沒再多用。
這讓凌權柏的心不由揪起來,以前他一直外放爲官,帶着一家人遠離京城在外,根本沒有機會在凌老國公和老夫人面前盡孝,更沒有想過要刻意討好凌老國公。
而凌松柏和餘氏則把持着整個安國公府,日日在凌老國公和老夫人面前晃悠。
或許,在凌老國公心中,自己這個親兒子,還不如凌松柏那個便宜女婿來得親切。
再加上爲了讓凌玉嬌更上一層樓的柳氏在知曉此事的真相之後,特意提起之前跟凌權柏說過的只言片語,說其實她早就看出來了,就是苦於沒有證據。
這讓凌權柏更加認爲柳氏眼光獨到,是個不可多得的賢內助,對她更是寵愛,還揚言,若是柳氏能生下男丁,那待遇一定跟嫡子無二。
柳氏大喜,想着自己的未來的同時決定先給凌玉嬌謀個好處,以後也可幫襯着自己的兒子。
柳氏日日在凌權柏耳邊吹枕頭風,讓凌權柏更加堅信,只要將二房的事全都捅出去,讓天下人全都知曉凌松柏根本不是安國公府的嫡次子,對他,對整個大房,對自己的兒女們纔是切實的好處。
凌權柏正在想用什麼辦法逼二房的人就犯之時,凌其江自己卻是欠下如此多的印子錢,真是天助他也!
於是,在聽到放印子錢的人已經到安國公府之後,凌權柏特意在第一時間趕來,就是爲了在衆多人面前將二房之事衆諸於衆。
“父親,此事一定還有什麼隱情,不能只聽信這些歹人的一面之詞,要讓他們拿出證據來纔行。”
凌權柏的話讓凌其江當即有了底氣,像看到救命稻草一般一把拉住凌權柏的衣袖,連忙說道。
“大伯父所言極是,這些人根本就是誣賴侄兒,侄兒雖然玩劣,偶爾也會欠下些小銀錢,可六十萬兩,是萬萬不敢的,他們還不如來搶好了。”
凌權柏暗中冷哼一聲,不動聲色的將衣袖抽出。
丟人現眼的東西!
凌其江可不是他的侄兒,沒點腦子,膽子還大的很,最主要的是沒一點能力,到頭來只能被別人耍的團團轉,那六十萬兩銀子,就算凌老國公認賬,他可不認。
難不成還要安國公府給出嫁女兒的兒子賠印子錢不成?!
“我們安國公府也不是藏污納垢的地方,若此事當真,必定不會賴着不認。”
不過,前提是凌其江得是他們安國公府的人才行。
一個放印子錢的小弟當即威脅道:“凌少爺可莫要不認賬,當時你爲了在地下錢莊下注,那急着要銀子有求於我們的時候莫不是忘記了。”
凌其江嚇得連忙縮了縮身子,但看着坐在主位之上安然如鐘的凌老國公,依舊嘴硬,“你們,休想要威脅於我,我家祖父可是天應帝親封的安國公。”
他以爲報出祖父的名頭,那些放印子錢的人便會嚇得趕緊離開,想不到那些人不僅不害怕,還鬨然一笑。
“哈哈,安國公就可以不還錢了?你小子真是生在福窩不懂世間規矩,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可是天經地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