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良宵苦短

發佈時間: 2025-04-08 12:57:18
A+ A- 關燈 聽書

赫連城解釋道:“這點我略有耳聞,當時的先帝看破紅塵,一心出家,可先帝的生母當時的太后娘娘苦苦相求,天應帝已經架崩,若是先帝再離京,那大順朝便沒有主心骨,北涼和瀾國虎視眈眈,就等着我們大順朝出現紕漏好吞噬殆盡。”

凌千茵不由明白一個問題,“若真如此,便要從幾位親王的府中過繼一個孩子到宮中,那最大可能便是端親王府的獨孤落離?”

“正是,”

赫連城當即點頭,給了凌千茵一個讚賞的目光,這丫頭的眼光甚是獨到,人也通透,就這麼坐着跟她聊天,也會覺得良宵苦短。

“榮王府無後,幾位遠離京城的藩王不是年邁,便是後嗣不成,只有端親王府的獨孤落離可堪大任,但別人的孩子到底不如自己親生的。

“再者端親王表面上平庸,可深入簡出,對人謙厚,獨孤落離雖然對皇位不感興趣,整日雲遊山水之間銀詩作賦,可他的才華卻已流露於那些詩詞之中流傳於京城才子之口,讓先帝的母親甚是擔心,無法之下,她便以死相逼,無論如何也要先帝臨幸妃嬪們。

“就算是離京出家,也一定要留個後纔行。

“這其間也發生過一些小插曲,先帝也不知怎麼回事,一遇到那些女人,便渾身疲累,力不能及,前太后越催越不能成。

“前太后氣的大發雷霆,還讓太醫去看,結果,查無所獲,就連服下催情的酒水也無能爲力。

“先帝自己也十分無奈,畢竟,他也想留下個後嗣早日離京,而在他獨自去太醫院找太醫之時,正好遇到晾曬草藥的清太嬪。

“她的父親曾在太醫院中任職,後跟外室所生了她,在家中不討嫡母喜歡的她便被送到宮中當宮女,那太醫心疼女兒便安置到自己手下當小宮女,後因得罪了某個貴人而賜死,留下清太嬪一人在宮中。

“或許是清太嬪的身世讓先帝甚是感念,這才起了憐惜之情,留下後嗣之後,先帝離京,清太嬪人微言輕也不敢多說什麼,畢竟幼子在宮,她只能盡全力照拂。”

凌千茵柳眉微挑,“如此說來,清太嬪便也懂醫術。”

“會一點,”

赫連城卻是沒有懷疑此事,“這個之前我也暗中調查過,可製藥需要一些物件,而清太嬪平日裏簡單慣了,宮中連個小廚房都不要,更別說煉藥所需的丹爐了。”

凌千茵縮在袖中的手指微動,誰說製藥就一定要用丹爐了,像她這種自帶空間的製藥便十分方便。

可清太嬪確實是個古代人,平日裏只照顧着自己的一子一女,連先帝的母親臨終過世也是清太嬪在旁邊精心照顧,對待別人十分大度,也從來沒有任何主見,跟那個幕後製藥之人差距甚遠。

“那你可找到宮中可製藥的丹爐了?”

或許從這裏入手便更容易查到。

赫連城迴應道:“宮中的丹爐有三個,除了兩個在太醫院中,還有一個便在太后宮中,太后常年服食駐顏丹,嫌太醫院的藥制的不好,便自行在宮中煉丹藥,她手下的一個掌事宮女出生醫藥世家,極會製藥。”

如此看來,此事極有可能是太后處心積慮的所爲,可她跟欣太嬪和乳孃也沒仇啊,這點倒是有些奇怪。

凌千茵記得上次太后生辰之日,御花園上空仙鶴盤旋,鶴鳴長空,甚是驚奇,想來那些仙鶴也是那宮女用丹藥餵食,看來那宮女還真有兩把刷子。

皇上雖小可畢竟是清太嬪的親生骨肉,跟太后到底是隔了層關係,若是皇上夭折,太后也可從別的王爺那裏過繼個孩子過來,那什麼事都得聽她的,而她自己也可得到更多的實權。

“既然做這些事最大的受益人便是太后,那她一定脫不了干係。”

“現在大順朝剛剛穩固,皇上年幼,後宮之中的女子也各方朝中勢力家族所送,需要一個母族強大且行事狠辣之人與他們抗衡。”

這纔是赫連城一直沒有對太后動手的根本原因。

凌千茵倒不擔心此事,赫連城他如此精明厲害,太后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不過,凌千茵很快想明白一件事。

“那日在清明觀崖下,你是故意放出消息,想引幕後之人現身?”

她臨走之時明明聽到來人腳步極輕極快,顯然是赫連城自己的手下前來找她,要不然,他那昏迷的模樣,豈能有命活?

赫連城聞言,眸光霎時一暗。

“千千那晚可是甚是可惡,找了我來解毒,卻又不認賬,可讓爲夫好找。”

傷他之人他已心中有數,之所以放出消息,就是想看看她的反應,結果這鬼丫頭竟然裝作若無其事的過她的小日子,這讓他怎麼能忍?

凌千茵心中警鈴大震,當即將懷中的負屓佩玉拿出,氣呼呼的說道:“王爺特意將此玉送給我,可是想找我試驗?”

天應帝制的這佩玉但凡觸碰到之人不是生病就是意外,雖然此事說的十分玄乎,可她若沒被這玉認主,豈能有命活?

赫連城將手中的筆一扔,直接靠在軟榻上,跟凌千茵並肩而臥,就着她的手拿起佩玉,修長的手指在佩玉上輕輕一點,便看到佩玉中間的機關打開,露出一點小小的坑窪。

“不過是其中藏些讓人迷失心智的藥水罷了,這種小伎倆想來是瞞不住千千的。”

磁性而低沉的聲音讓凌千茵的心不由漏了一拍,她之前確實發現這玉上曾被人弄過藥,可機關一直沒有找到。

這傢伙果然厲害!

“你是說天應帝給自己的兒子們下藥?”

赫連城的眸光不由一暗,“也不是會讓人中毒的藥,不過是一時間迷失,更容易顯露自己的真實想法罷了。

“當時的天應帝子嗣繁多,想要挑出一人立儲着實艱難,便先從二十多位皇子之中挑選出九人封王,再賜以佩玉。

“若真有大智及可堪重負之人,便挑選出來立爲儲君,不想他們一旦迷失心智之後,個個耀武揚威,拉幫結貴,更有甚者還想謀權竄位,天應帝不過是給他們一個體面的死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