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孩子的百日宴已過去些許日子,蘇白英心不在焉地翻着手中的賬本,思緒卻早已飄到了棗樹村。
大嫂這幾天就要生產了,也不知道是侄兒還是侄女呢?
想着想着,她又繼續埋頭看起賬本,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她的不懈努力,如今看賬本的速度比先前快了一倍。
思緒不由自主地又飄到,那天見到蘇玉兒的場景,曾經如花似玉的人兒,如今憔悴了許多,可那高高揚起的頭顱,仍與從前一般無二。
蘇白英搖了搖頭,努力將腦海中雜亂的思緒拋開。
她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賬本上,剛翻了兩頁,耳邊就傳來了茶兒的聲音:“夫人,大舅老爺過來了,正在前院偏廳呢。”
“嗯。”蘇白英心中暗想,難道是大嫂生了?還真是說曹操曹操到,她剛剛還想着這事,大哥就來了。
蘇玉林坐在偏廳裏,手中捧着茶杯,臉上掛着憨傻的笑容。一想到家裏的媳婦和胖小子,他的心裏就像灌了蜜一樣甜絲絲的。
這一切都多虧了三妹和妹夫,要不是三妹嫁入宋家,他和二弟的親事哪能如此順利。
蘇白英走進偏廳,一眼就看到了滿臉憨笑的大哥,她笑眯眯地問道:“大哥,可是嫂嫂生了?”
“呵呵,是啊,三妹你怎麼知道的?”蘇玉林傻乎乎地笑着,反應過來後,疑惑地問道,難道三妹嫁入宋家後,還學會了未卜先知不成?
“大哥,你的臉上可不就寫着嗎。”蘇白英打趣道。她這個大哥心思單純,那一臉藏不住的傻笑,再加上他無事不登三寶殿的性子,她怎能猜不到他的來意。
“是個大胖小子,嘿嘿。”蘇玉林的臉上洋溢着止不住的笑意。
“恭喜大哥,大嫂何時生產的?”蘇白英喜不自禁地爲大哥感到高興。
村裏和他一般大的男子,早已娶妻生子,爲人父了。
“昨日戌時降生,三妹,大哥還得去藥館抓藥,就先行一步了。”蘇玉林說完,想到家中啼哭不止的胖小子,便迫不及待地告辭。
蘇白英聽聞他要去抓藥,心中咯噔一下,“莫非大嫂身體不適?”
蘇玉林面帶羞澀,撓了撓頭,難爲情地說道:“並非如此,你大嫂奶水不足,我去藥館抓點藥。”
蘇玉林匆忙離開,邊走邊說,似乎恨不得立刻拿着藥包飛奔回家。
“沒事就好。”蘇白英如釋重負,只要大嫂平安無事就好。
將大哥送出門後,蘇白英回到院中整理禮品,打算這兩日回一趟棗樹村。
得知蘇大嫂生子,尤氏滿心歡喜,“英娘,回去時多備些東西,要不要買只奶羊?”
尤氏聽說蘇大哥坐了一會兒就走,埋怨蘇白英沒有留客,孫兒的大舅登門,不留飯就走,傳出去可不好聽。
尤氏可不是小氣之人,自然不希望有不好的流言傳出。
蘇白英只好如實相告,尤氏這纔打消了買奶羊的念頭。
“也好,如今你當家作主,需要什麼就去庫房取用,若是家裏沒有,就去鋪子裏拿,不必節省。”
尤氏如此大方,也是因爲了解蘇白英不是那種有點好東西就往孃家搬的人。
否則她哪會這麼早就交出管家權,她可不傻。
蘇白英感激不已,喜笑顏開道:“多謝母親,兒媳明白。”
尤氏輕嗔她一眼,“一家人何須言謝,如此外道。”
午餐時,蘇白英將此事告知宋清淮,夫妻二人一同用膳,無拘無束,邊喫邊聊此事。
宋清淮看着眉眼帶笑的小娘子,賀道:“恭喜娘子榮升姑姑,咱們的平平安安要當哥哥了。”
蘇白英愣了一下,隨即恍然大悟,“夫君所言極是,我孃家這邊,他倆便是最大的孫輩了。”
他們幾兄妹的孩子,當屬平平和安安最大。
大哥年長她七歲,孩子卻比自家的小,想來着實令人心酸。
“夫君,我打算明日回趟孃家,天黑前便歸來。”
“嗯,路上小心。”宋清淮輕聲囑咐。
“好。”
蘇白英夾了一筷子菜,放進宋清淮碗中。兩人相視一笑,眼裏情意綿綿,宋清淮嘴角輕揚,“多謝娘子。”
次日清晨。
蘭香院。
“英娘,早去早回。”尤氏看着蘇白英從孫兒房中出來,關切地叮嚀。
“好的,母親。”
蘇白英探望過孩子,這才攜帶禮品乘坐騾車回棗樹村。
蘇家院子裏,這兩日熱鬧非凡,孩子的啼哭聲時不時傳出來。
錢三丫待在屋裏繡花,聽着隔壁傳出來的哭聲,頭痛欲裂,忍不住高聲嚷道:“大嫂,孩子哭鬧,你就不能抱抱哄哄嗎?”
自從孩子降生,整日哭鬧不休,害得她覺也睡不好。如此哭鬧,根本靜不下心來繡花。
一直未能懷孕,本就心情煩悶,如今還要整日受此折磨,心中的煩躁愈發難以抑制。
本來喜愛湊熱鬧的她,因遲遲未有身孕,不敢出門閒逛,生怕旁人詢問,爲何還未有身孕。
都怪孫氏,爲何這麼早懷上,就不能等等她?孫氏過門不久就懷孕一事,如一把利劍,刺痛了她的心。
隔壁屋裏,孫小苗頭上纏着布條,面色蒼白如紙,彷彿被抽走了生機,虛弱地躺在牀上。這次生產,顯然讓她吃盡了苦頭。
蘇白果看着懷中孩子,那小臉哭得如那猴子屁股似的,通紅一片,傷心大哭的小模樣,讓她心疼極了。只能抱着他,邊哄邊走,“大嫂,還是沒有奶水嗎?”
蘇白果首次當姑姑,對大侄兒的喜愛之情如潮水般洶涌,難以自抑。
如今見他餓得哇哇大哭,心如刀絞,轉頭焦急地看向自家大嫂。
孫小苗同樣心急如焚,她怎麼也想不到,這種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艱難的開口,“還沒有,許是藥效還沒開始吧。”
蘇白果聞言,如熱鍋上的螞蟻,趕緊把孩子放下,“嫂子,你先看着孩子,我去煮點米湯。”
爲今之計,只有用米湯餵養,又想到侄兒挑嘴不喫的樣子,她只希望侄兒餓得很了,張口喫一點堅持住。